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领土面积约为357376平方公里。要知道我国一个云南省就有39万平方公里。可就是这样一个还没我国云南省大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一点都不小。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人作为德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人中一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日耳曼人最早是古罗马人对生活在莱茵河、易北河一带所有民族的统称。
斯拉夫这个概念囊括了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波兰人等不同民族,而日耳曼人这一概念也囊括了法兰克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公元3世纪以后日耳曼各部落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国家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边界地区。
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大帝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西法兰克王国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法兰西,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成为意大利,东法兰克则演变成为了德意志。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被各公国推举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于公元950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与东面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955年御驾亲征的奥托在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率领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全歼了马扎尔骑兵。此战后奥托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
奥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公元962年2月2日奥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奥托一世开创的这个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所谓的帝国其实不过是诸侯割据的松散联盟。德意志境内一度出现过390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能像中国古代的皇帝那样控制自己的帝国,因为他的权力受到地方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的制约。公元1054年即位的亨利四世皇帝就长期和格里高利教皇就争权夺利。格里高利教皇煽动了一大批德意志诸侯贵族反对亨利。扛不住压力的亨利于1077年身穿破衣亲自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请罪忏悔。格里高利教皇故意让亨利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等到第四天早上城堡的大门才终于徐徐打开。
别看此时亨利低三下四在教皇面前装孙子,但其实人家学的是勾践卧薪尝胆。亨利把卡诺莎之行视为耻辱。他回到德国后就集中精力逐一征服境内的封建领主,等到稳定国内局势后就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大军压境的威胁下教皇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从此“卡诺莎之行”就成了德语中的一个典故。德国人提到“卡诺莎之行”就像中国人提到“卧薪尝胆”一样指代知耻后勇忍辱负重的精神。
亨利皇帝对教皇的胜利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对罗马教廷的重大胜利。此后每当德意志民族觉得受到委屈时都会谈到“卡诺莎之辱”以提醒警示国人永远不要忘记祖国历史上的屈辱时刻。亨利四世战胜教皇只是暂时的,在此之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仍长期受制于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在德意志当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选帝侯。德意志皇帝其实是由诸侯选出来的。
1152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在德意志国王的竞选中胜出。腓特烈大帝统治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这位腓特烈大帝的绰号“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后来被希特勒用来命名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能让希特勒都佩服的腓特烈是欧洲历史上的牛人。
可即使是他也没能彻底压服德意志境内的封建诸侯和教会势力。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始终未能解决国内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发表的黄金诏书进一步确认了地方诸侯的自主权。从此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各路诸侯领地在当时欧洲宗教改革的大环境下各自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教派。1618年有史以来第一场几乎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爆发。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德意志沦为了主战场。
战后欧洲列强制定了旨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体系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被固定下来。这时德意志皇帝的头衔也逐渐落入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德意志诸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1804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在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压力下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从此德意志地区连名义上理论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此时的德意志只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并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征服者拿破仑的蹂躏加重了德意志的屈辱,但却把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传播到了德意志。潜藏在德意志人心中的民族主义被唤醒:歌德、席勒等德意志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贝多芬、瓦格纳等德意志音乐家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康德、黑格尔等德意志哲学家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李斯特、罗雪尔等德意志经济学家尝试为未来的统一国家勾画经济蓝图......这时德意志境内的邦国已由300多个锐减到34个。
在这34个邦国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脱颖而出成为最有希望统一德意志的两个邦国。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且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崛起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那个。1834年1月1日18个邦国加入了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使关税同盟区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的工业总产量在整个欧洲仅次于英、法排名第三位。1848年德意志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后各邦国纷纷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全德意志议会。代表们试图通过政治协商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利坚合众国那种统一的联邦制德国。可当议会还在协商时各邦国的旧政权迅速集结力量进行反扑。很快各邦国就恢复了旧政权的统治。各邦国的旧政权复辟后纷纷召回了在全德意志议会的代表。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没能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这被奥托·冯·俾斯麦视为深刻的教训。当他在1862年成为普鲁士首相后在议会发表演讲说:“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开始筹划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德意志的统一。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以收复德意志失地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名对丹麦作战。位于德意志北方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与普鲁士接壤而远离奥地利。
奥地利劳而无功,普鲁士却获益巨大。奥地利自然对此不满。普鲁士利用奥地利的不满情绪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随后普鲁士以自卫还击的旗号名正言顺对奥地利开战。这样在舆论上占据优势的普鲁士成功争取到北德意志地区一些中小邦国,又通过和意大利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普鲁士在完成舆论战、外交战的布局后开始与奥地利在战场上正面对决。
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这次战争中普鲁士一共动员了63万兵力,奥地利方面动员了58万兵力。不过奥地利处于内线阵地,而且其骑兵和炮兵在数量上占优势。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普鲁士利用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在短时间内把更多的士兵送到前线从而在具体的局部战场特定时间上达成了优势兵力。
除了动员运输能力更强之外普军的枪炮火力也远超奥军。普军利用电报等新技术传递情报也要比奥军高效得多。最终普军火力+效率的优势压倒了看起来数量规模似乎差不了多少的奥军。普鲁士在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后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这场战争让世人见识到了普鲁士的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军工研发生产体系和总参谋部指挥体系结合起来的强大威力。
1871年普鲁士又依靠这种强大威力战胜了法国。这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由此形成。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继神圣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二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当时德国的领土面积约为540857.54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人口约为6500万。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当时的欧洲是仅次于俄国的第二人口大国。
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口、工业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了老牌欧陆霸主法国。曾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毛奇在总结普法战争成功经验时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普鲁士就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应送6至12岁的子女入学。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德国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早于中国等亚洲国家,也早于19世纪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
187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受过系统教育的高素质国民群体为德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搭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实力的提升也使德国的军力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膨胀。一战爆发前德国的陆军实力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拥有81万陆军的德国还拥有克虏伯这样的世界一流军工企业。
这一时期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的德国海军也对位居世界第一位的英国海军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可在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吃了败仗。一战的失败使德国失去了13.5%左右的领土以及全部海外殖民地。战后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下背负了沉重的赔款、受到严格的军备限制。不甘失败的德国在20年后又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这次德国比一战败得更惨:一战德国投降时协约国军队尚未进入德国本土,所以德国本土在一战中受到的破坏相对有限。
二战后德国直接被美、苏、英、法等战胜国的军队占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损失了约33.8%的领土。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德国被拆分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岁月中分裂的德国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前沿。战后的德国看起来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但其实德国的工业、科技基础还是保留了下来。战火只是摧毁了有形的厂房、机器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但德国在战前积累的技术、人才等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
无论东德还是西德都是美苏争霸的最前线。这样一来苏联和美国为了显示自己阵营的优势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西德战后首任经济部长艾哈德被誉为“社会市场经济之父”。他所提倡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从二战以来一直奉行的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的大意就是在充分尊重和保障自由经济自由市场的基础上国家适度调控。战后的西德走上了一条“精英教育”和“职业化教育”并行的路线。
德国作为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发源地本来就有相对成熟的教育制度。西德在战后根据本国实际提出了教育一定要跟现实接轨、一定要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等口号。1950年西德的大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到了1970年的西德的在校大学生就有41万人了。西德的职业教育也是在全世界都出名的。这样西德既培养了高科技人才也培养了优秀的专业技术工人。当然德国的战后复兴与靠谱的企业管理模式、法制化建设也密不可分。
德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职工广泛参与管理。德国的《职工参与管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挑选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企业法》规定:凡职工在5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职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维护职工利益,而资方在涉及到职工前述利益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同意。
这种劳资双方共同参与的企业管理能更多的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减少了基层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德国工人普遍有一种对企业的责任感。这也是德国制造业能闻名全球的原因之一。德国公司普遍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德国是以工业制造体系闻名世界的国家,但德国独具特色的金融系统在竞争力上同样不可小觑: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仅次于伦敦和苏黎世的欧洲第三大金融中心。
德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谓世界上最严苛的贷款者。德国金融机构对于风险把控极其严格,同时德国还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投资基金。这样的金融体系保证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流入到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产业与部门,全社会资本高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德国人曾将自己的国土视为四战之地——用俾斯麦的话说:“法国只会在东部边境遭到攻击,俄国只会在西部边境遭到攻击,而我们至少会在三条战线上可能遭到攻击”。
德国这种地缘格局使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陷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处境,然而德国在战后复兴的过程中却发现了自身地缘环境的优势:地处中欧的德国四通八达。德国是欧洲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所以几乎全欧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转。战后西德与法国的和解催生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机构这些组织。1967年西德、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又组成了欧洲共同体。
2009年欧共体升级成为如今的欧盟。西德的战后经济复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共同市场。东德的战后发展比起西德没那么耀眼,但东德的发展其实也并不算差。至少在苏联阵营中东德的经济就长期排在第一名。1990年两德统一使德国获得了更多可以统一调配的资源、劳动力以及更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思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的勃兰特总理甚至以下跪的方式向全世界表达对二战罪行的忏悔之意。
德国通过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让欧洲和世界重新接纳了自己。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使德国在战后走上了一条与战前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经穷兵黩武的德国开始利用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致力于欧洲一体化。如今德国已成为欧盟内部举足轻重的主导国家。希特勒用武力没能实现的统一欧洲的理想如今正被新时代的德国人用另一种手段所实现。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
所谓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终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如今工业4.0已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如今德国的工业产值排名全球第四。德国还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世界财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