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是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游戏,流传甚广。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或用手直接旋转陀螺,待陀螺着地,以绳抽之,使之旋转。另有鸣声陀螺和菱形陀螺,以竹木制成中空圆筒,中间贯以旋轴。圆筒体开有狭长裂口,转动时由于气流作用能发声。菱形陀螺为两头小,中间大,以绳绕螺身,使着地旋转,顺势抽绳,使螺旋转。
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被称为bo。贵州等地方言称为"geluo"ge读第二音调,luo读第一音调。焦作一带方言称为皮老尖。
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从前多用木头制成,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或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现代已有用发射器发射的陀螺。当然,还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的玩具。风靡全世界。中国是陀螺的老家。从中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简介
一种古老传统民俗游戏活动,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它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称“抽贱骨头”。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历史: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较无详细可进一步参酌的资料记载。陀螺最早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一般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查询当中可得知,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名字叫作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厘米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
至于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陀螺成为中国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且从文句中也可发现,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而随着时间的演变,陀螺也有崭新的样式与玩法,是许多人共同的心灵记忆,更洋溢着真挚的乡土情怀,包括笔者在童年时期,陀螺都是我们那一年代最热爱的童玩游戏之一,尤其钉干乐游戏,更是大家最热衷的玩法,大伙儿们把陀螺的轴心磨成各种形状,为的就是能把对手的陀螺劈打成半,而自己的陀螺能继续旋转,才是最后的赢家。
全民健身
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把“抽陀螺”叫“耍陀螺”,一字之改,更好地揭示了这种游戏的娱乐性。由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热心人积极推广交流,耍陀螺渐已发展成一种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很多城市、乡镇,都出现了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耍陀螺的壮观景象。在湖北一些地方,称“抽陀螺”为“刷得螺”,透出方言的豪气。
2010年6月9日,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街举行第三届全民健身社区运动会,在东西湖五环广场,来自吴南社区两名社区居民大力挥鞭,一个重达23公斤的陀螺飞速旋转,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在湖北省宜昌市的滨江公园,天气晴朗时,总能看到男女老少刷得螺的身影。人们边玩边交流刷得螺的心得,不少老人刷得螺不仅丰富了业余时间,而且锻炼了身体。时间长了,很多老年人缠身多年的肩周炎不见了,血压也正常了。据说,国家卫生部为了老年人的健康,为他们成立了陀螺协会。
陀螺一般在地上耍,但也有不沾地,只在空中旋转的,甚至有些高手可以在头顶耍陀螺。由于经常相互间切磋,民间玩出了不少“陀螺达人”。
制作材料
陀螺有木制、竹制、石制、陶制及砖瓦磨成的。近代的木制陀螺在接触地面的尖底部多加铁钉或钢珠,以减少摩擦。
各地对陀螺有不同的称呼,如“地黄牛”、“老牛”、“牛牛儿”、“菱角”等。由于抽陀螺的趣味性强,尤其在中国北方各地,一到冬天河湖湾坑冻上厚冰之后,更吸引着众多的少年儿童到冰上去参加这一活动。
早在10世纪以前,中国的这种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并流传至今。
类别:
(1)手旋陀螺: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一种类似于陀螺的玩具,当时叫做“千千”。“千千”是个长约三公分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拧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
(2)鞭旋陀螺:手旋陀螺在明代成为宫人喜爱的游戏。后来有了新的玩法:当它转速减缓而有停转或歪倒时,允许用衣袖拂拭,即借助外力补救。这个“袖拂”动作,后来蜕变成一根小绳鞭。同现代的鞭旋陀螺完全一样。
(3)鸣声陀螺:鸣声陀螺也叫“空钟”。
玩法:
一般孩子抽陀螺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水平抽法,而第二种则是垂直抽法。一般孩子们玩陀螺有两种比赛方式。
第一叫做分边法是将参加的人分成两组,然后大家一起抽陀螺,看看那一组的陀螺先倒在地。倒在地上的陀螺,就称为「死陀螺」,只有任由对方劈击宰割了。赢的这一方,用自己的陀螺,高举过头,对准目标,向下猛击。
第二是画圈法,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圆圈的中央,再画一个小圆圈,各人轮流将自己的陀螺往圈子里打,使陀螺能旋转出来。如陀螺已固定在一点上旋转,这时,可用绳子将它圈出来,只要到达圈外还在旋转,都不算它「死」。如果陀螺停止在圈内,或一抽下去就不动了,都算死了,要放在当中小圆圈内,任别人处罚。若处罚别人的陀螺也停在圈内,照样要放在小圆圈内,任人处罚。如果很幸运的没有被击到,或是被击到而没有被分解,可以拿出一个陀螺,用水平抽法,将自己那个小圆圈内待死的陀螺击出圈外。
由于时代进步,制作材料不同,大家玩的陀螺各式各样,且玩法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