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战中国军队共投入73个师70多万人,其中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投入战场,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以及东北军等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先后加入。会战之初,中国军队占据数量优势,但由于装备落后、指挥失误等原因,未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9 月中旬,日军开始进攻上海市区,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未能守住上海。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 25 万余人,日军伤亡 9 万余人。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失败,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为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此战中国军队以惨重的牺牲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并使其被迫转移了战略主攻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主要包括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会战从1937年10月1日开始,到11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会战中,日军投入了约14万人,中国军队投入了约28万人。
在战斗阶段,日军第五师团从代县方向发起进攻,在相继攻陷崞县、原平两城后,向忻口方向前进,中国守军司令卫立煌率军在忻口与日军激战,双方陷入长久拉锯,中国守军伤亡惨重,但日军也难以攻破忻口防线。八路军向该日军两翼及后方广泛展开游击战,切断了张家口至代县间日军后方交通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
为配合第五师团进攻太原的作战,10月10日,日军夺取石家庄后,计划派遣第二十师团沿正太铁路分两路进攻山西。10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等部进攻忻口受阻后,决定进行正太线作战。19日下达正太线作战命令,加强晋东攻势,向娘子关方向逼进。由于中国军队在娘子关地区的部署失误,使得日军得以绕过中国守军的防线,中国守军腹背受敌,不得不于10月26日退出阵地。娘子关方向的失利使得太原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忻口也失去了防守的意义。卫立煌于11月2日下达了忻口守军回撤至太原的命令,11月5日,日军向太原发起攻击,当日,卫立煌命令自己所率部队南撤,这一举措使得太原守军纷纷开始撤退

3.广德保卫战
1937年11月,淞沪沦陷后,苏州、常州、湖州相继失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南京,其中一路由太湖南侧向广德进攻,企图直驱芜湖,对南京形成包抄之势。为保卫首都南京,阻止日寇对南京形成三面合围,确保中国主力部队内撤,中国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在安徽省广德县以东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史称“广德保卫战”。
在广德保卫战中,川军将领饶国华亲自指挥,与日军展开了数次激烈的战斗。他深知广德重要的军事地位,战前对全体官兵慷慨陈词:“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寇逞凶狂!”在日军的不断增援下,第145师守军伤亡过半,饶国华最终来到广德城东门外,拔枪自尽,以死报国,时年43岁。
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打击,阻止了日军进攻南京的步伐,在掩护大部队向西撤退、保护有生力量方面,取得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打响了“南京会战第一枪”,也打响了安徽抗战的第一仗。在1938年3月12号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对饶国华等国民党将领以身殉国的爱国行为,给予高度赞扬,称他是全中国人的“崇高伟大的模范”。

4.滕县保卫战
滕县保卫战是1938年3月14日至1938年3月18日中日双方在滕县发生的战役。1937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山东,第三集团军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直接放弃了济南、泰安和兖州,致使津浦线门户洞开。1938年3月,由矶谷廉介指挥的日军第十师团侵占邹县,逼近滕县。滕县是津浦线北段上最后一个能够拱卫徐州的军事重镇,因此,国民政府决心发起滕县保卫战。
滕县保卫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38年3月14日至1938年3月16日凌晨的滕县外围保卫战。1938年3月15日夜,日军开始进攻滕县东门,被守军击退。
- 第二阶段是1938年3月16日至1938年3月18日中午的死守滕县内城。1938年3月17日,日军以五六十门山炮轰击滕县,陆续攻陷滕县南门、西门和东门,时任第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战死。
在滕县保卫战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尽管日军拥有优势兵力和装备,但中国军队仍然坚守阵地,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斗。最终,中国军队在滕县坚守了四天四夜,为保卫徐州和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次战役中,第41军守城部队伤亡五千余人,在外围正面作战的第45军伤亡四千余人,日军战死两千余人。时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在对蒋介石汇报时,称滕县保卫战完成了“守徐州,固武汉”的军令,体现了以王铭章为代表的川军的伟大爱国情怀。滕县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树立了榜样。

5.血战东阳关
血战东阳关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黎城县东阳关的一次重要战役。1938 年 3 月 30 日,八路军 129 师在徐向前副师长的指挥下,以三个团的兵力在东阳关至涉县响堂铺之间设伏,并以小部队向黎城、涉县方向警戒,阻击增援之敌。
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对八路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八路军则依靠地形和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多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在战斗的过程中,八路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许多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终,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八路军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为保卫山西和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场战斗也展示了八路军的勇气和决心,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树立了榜样。
血战东阳关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