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历史中,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等。这些战役中,我军往往以多打少,但是结果却不是很尽如人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战役中我军以多打少却遭战败的原因,以及当时的指挥官是谁。
第一场战役: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也是我军以多打少的典型案例之一。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战役,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最终中方伤亡30万,日军伤亡9万,上海沦陷。
当时,我军集结了70余万兵力,敌军22万人,占据了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指挥上却存在着严重问题。指挥官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的战略分歧,导致我军在战场上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此外,我军在战术和指挥上的失误,也是导致我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日本当时的科技水平远超我国,而且他们拥有完整的海陆空军事战略配备,并且单兵作战能力强。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弥补的差距,虽然这场战役是以中方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场战役是战术战斗之败北,而得政略战略之成功。彻底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我国的幻想。
第二场战役: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 至 1937年11月8日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是整个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阎锡山在山西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我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指挥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尤其是阎锡山在战术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我军在战场上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导致娘子关失守,使得整场战役陷入被动导致太原沦陷。此外,日军在战术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也是导致我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我军伤亡10万余人,日军伤亡2万,太原沦陷。
第三场战役: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歼敌最多,也是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也是我军以多打少的典型案例之一。
这场战役虽然以日本人占领武汉告终,但是日军有生力量的重大损耗彻底让日本侵略中国的美梦破灭,是抗日战争事情最重大的一次转折点,从此之后长时间日军无法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当时,我军集结了一百余万兵力,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指挥上却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蒋介石在指挥上过于集权,导致前线指挥官无法做出灵活的决策。此外,日军在战术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以及我军在情报和指挥上的失误,也是导致我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此战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意志,在正面战场上痛击日军主力,从被动防御转化为双方持衡,进入为全面反攻的阶段。
第四场战役: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17日 - 12月10日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是正面战场上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时间损兵高达5-60万,丢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
当时,抗日战争到了最后阶段,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让日军在世界战场被多处分割,无法形成战略体系。于是日军企图打通中国交通线,击溃国内机场打掉当时中国国内的空军基地。于是在我国集中50万日军,进行侵华战争以来投入军队最多的这场战役。
当时由于蒋介石的越级指挥,白崇禧,汤恩伯和李宗仁等前线指挥官在战略上轻视日军,战术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战场上一触即溃,全线溃败。由于此次战役的失利,导致1945年2月我国被美国踢出四大同盟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导致了蒙古的D立(雅尔塔会议苏联要求蒙G独立,中国毫无发言权)。
综上所述,这些战役中我军以多打少却遭战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指挥官的战略分歧、战术选择失误、情报失误以及日军的优势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在指挥上下功夫、加强情报工作、提高战术水平、加强部队配合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