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男,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龙溪县(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祖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笔名宰予、毛驴,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被誉为“幽默大师,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京华烟云》电视剧剧照
1911年2月,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6年6月,大学毕业至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师,任教三年。
《京华烟云》电视剧剧照
1919年起分别到美国、德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1924年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林语堂同为长期撰稿人,12月两人开始通信。在《语丝》上发表30多篇文章,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思想极为激进。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
1926年1月,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
1926年3月,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林语堂和鲁迅等人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激烈批评政府而被列入通缉名单。
林语堂
1926年5月,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兼任文科主任、国学研究院总秘书,代理图书馆主任(馆长)等。8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3月,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9月赴上海,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编辑兼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和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期间出版《开明英文读本》、《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书籍。
林语堂
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
1932年至1935年间,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期间林语堂与鲁迅政治立场相左,鲁迅对林语堂文章多有批评和争辩。
林语堂
1935年,出版用英文创作的《吾国与吾民》一书,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1936年8月1日,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之邀前往美国,创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佳作,《生活的艺术》有英、法、德等18个版本;《京华烟云》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生活的艺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支持中国抗战,之后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请,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
1943年,再度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西安青年堂等地发表演讲。
京华烟云
1966年,回中国台湾定居。
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享年81岁,后归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后园,好友钱穆为他题字碑上。
台北市政府在其故居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1985年5月对外开放。
2005年,依照原址在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建有“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
2007年12月6日,“林语堂文学馆”在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建成开馆,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馆名。
林语堂文学馆
2001年10月8日,“林语堂纪念馆”在其故乡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村开馆,设有林语堂坐式全身塑像,设置81级花岗岩台阶,暗喻其享年81岁。
林语堂纪念馆
主要作品:
《翦拂集》、《语言学论丛》、《大荒集》、《我的话》(上下册)、《语堂文存》《平心论高鹗》、《无所不谈合集》、《红楼梦人名索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苏东坡传
武则天传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京华烟云》2005年10月9日在CCTV-1播出,平均收视率排在当年CCTV-1电视剧第二,反响强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