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陈敬个人简历 ,被康熙誉为“古今第一完人”,死后康熙大哭,皇子亲自扶棺

陈志华观天下    2024-08-07 11:45:40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出生于山西阳城,籍贯泽州,历史上也有人称其为陈泽州。

本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参加进士殿试时,因同榜有同名,为了加以区分,皇帝赐给他一个“廷”字,因而更名陈廷敬。

73岁因年事已高、耳朵有疾请求退休之时,康熙皇帝深情挽留:“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1.天资聪慧

《陈氏家谱》记载,陈廷敬出生之前,母亲张氏梦见一位神仙赠送她玉匣珠囊。

母亲是邻县沁水窦庄村的大家闺秀,她很珍视这个梦,因此在陈廷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诵读《诗经》。

6岁时,陈廷敬进入私塾读书,没过几年,私塾先生就向陈廷敬的父亲辞行:“你的儿子是个奇才,我已经教不了他了。”父亲只好让他跟着伯兄陈元一起学习。

顺治八年,陈廷敬赴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参加秀才考试,以童子第一名进入州学。

6年后,乡试中举,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在馆试和御试中均名列第一,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

经过3年深造,在会试中位于同考官散馆第一名,开始在内秘书院担任检讨。

恰在这一年,顺治皇帝驾崩,康熙皇帝八岁登基,陈廷敬因母亲患病而请假回到家乡服侍尽孝。

3年后,返还京城补为原职,康熙八年,陈廷敬升任国子监司业。

2.仕途生涯

第二年开始,先后升任内秘书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在皇帝身边日益受到赏识与重用。

康熙十五年,提升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经筵讲官,之后,无论再升任或改任其他职务,经筵讲官的身份一直未变,淳淳讲经说史,循循进言上谏,为开启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廷敬比康熙年长16岁,自康熙18岁起就以日讲起居注官之职为皇帝传授经史与治国之道,直至终老,历40年,“凡入讲幄,开陈王道,摈斥异端,详端竟委,必期积诚感格而后止”。

诸如,陈廷敬在经筵奏对时讲:“上好礼则民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自昔圣贤未有以好名为训者,故治天下,亦务好其实而已矣。”

激励皇帝勤政务实,注重修身,给百姓作表率,治理天下不能只图虚名,要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

“帝王以天下为家,一言之微,有前后左右之窃听;一行之细,为子孙臣庶之隐忧。是以圣帝明王必慎乎此。”

告诫皇帝虽处高位,却不可肆意,必须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

历观古来邪正之际,正实往往不能胜邪。惟圣人在上,能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斯可决其理之不爽尔。

奉劝皇帝古往今来正不压邪之事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贤明的皇帝必须要有敏锐的辨别力。

“至于世道休明之日,人心联合之时,正当大有为之际,必有纪纲宏远之规模,为社稷灵长之大,计虑万年。”强调国家大治之时,必须重视纲领法度建设,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国家久安长治之基,关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存乎教化。”建议皇帝力行教化,以正民风。

面对朝臣之间彼此倾轧、伐异同党、私怨交寻、牵连报复的权力之争,他多次提醒皇帝要亲贤远佞,防范“小人”:“从来上之德意不能下究,民之疾苦不能上闻者,皆小人为之壅蔽于其间也。”康熙皇帝感言:“尔等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

并在陈廷敬去世时亲笔题写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秉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康熙在诗中高度赞赏陈廷敬诗赋才华出众,叹息说,将在人世间留下千秋荣光,去年朝中首辅张玉书刚刚离世,今年你又作古,接连丧失股肱大臣,让我肝肠痛断。

你对朝廷像向日葵一样忠心耿耿教导我励精图治,辅佐制定的国家典章法纪如同浑天仪测定那样公正妥帖,如今在御殿阶前再也看不到你的儒雅风范,但又时常在眼前浮现你的形象,让我只能长生悲叹。

3.相府豪宅

有人问,陈廷敬拥有皇城相府这么一座豪宅,还能算得上一个廉吏吗?

故事需要从他的九世祖陈仲民讲起。

陈仲民最初居住在泽州府的天户里半坡村,与现在的皇城村以樊山为界。

因生计艰难,七世祖陈林于明朝宣德四年迁至阳城县郭峪村,先靠帮人挖煤和垦荒种粮略有积蓄,然后兼事冶铁,家道渐有起色后,就在郭峪村邻近、以樊河隔河相望的地方置办家产,大约是因为“上下皆村落”,命名为中道庄,也有人解释说是取“中庸之道”的意思,均无据可考。

皇城相府的城堡建设从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和伯父陈昌言开始,当时陈廷敬还没有出生。

明朝末年,王嘉胤农民起义军进入阳城。王嘉胤在析城山酒醉后被人杀害,其右丞王自用被推为新的首领,号称紫金梁。

据不完全统计,仅崇祯五年起义军先后出入阳城县境12次,仅11月份就进入皇城村、郭峪村4次。

沁河流域各村都在紧急加筑城堡,以防御起义军侵攫。

为保全族人性命,崇祯五年正月,陈氏兄弟发动全村开始修筑河山楼,至7月完成主体建筑。

尚未至立木吉日,就收到起义军来袭的消息,赶紧将全村八百余人迁入河山楼。

陈昌言在《河山楼记》中记述了此次起义军劫掠情况:“初犹零星数人,须臾间,赤衣遍野,计郭峪一镇,辄有万贼。到时辟门而入,掠抢金帛,因不能得志于楼,遂举火焚屋。”

这次围困历经5天,村内满目狼籍,无法正常居住,陈昌言力劝母亲携带家属搬入阳城县暂住,毕竟那里城墙高大,且有官兵防守。

陈昌期继续组织工匠完成河山楼防御设施、生活设施以及通往村外地道的建设,有效防御了起义军又一次抢掠与屠杀。

之后,由筑楼至筑城堡,历时7个月,便于崇祯七年(1634年)2月完成了内城建设,使得觊觎陈家财富的乱兵只能望城兴叹。

民间传说,陈廷敬在朝廷做了大官,母亲想去北京看看皇宫的样子。

陈廷敬不愿母亲鞍马劳顿,便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在中道庄修建了一座“小北京”,皇城之名由此而来。

这个故事显然是后人编造的,或者直接挪用沁河流域其他古堡修筑的故事改名换姓而成。

因为陈廷敬的母亲病逝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此时内城建设早已完成,外城建设尚无发端。

直至14年后,父亲去世,他回乡丁忧两年零四个月,才开始悉心营造午亭山村,扩建中道庄外城。为自己退隐田园做准备。

4.退隐田园

他在《午亭文赋》中写道:“余村居近沁水,而爱午壁亭之名,故取其义以明其居曰‘午亭山村’。”中道庄由此更名午亭山村,其本人也取晚号“午亭山人”。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年过七旬的陈廷敬向皇帝请求退职还乡,未被批准。

近3年后,以耳疾严重,又多次请退,终获批准退职,但因编修御制文集尚未完成,继续留京办事。

次年2月,康熙皇帝专门为陈廷敬御笔题写了“午亭山村”匾额,以借用宋代名臣韩琦诗句“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书写对联一副,赞颂他的恩师功勋卓著、晚节弥坚,并说:“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

时隔半年,首辅大臣张玉书去世,大学士李光地卧病,康熙皇帝诏令陈廷敬暂理阁务。他虽然已经积劳成疾,但仍鞠躬尽瘁,一年后在京与世长辞。

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不胜震悼”,特遣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领内阁大臣、乾清门侍卫以及满汉文武大小诸臣在陈府“陈设御赐茶酒二器,举哀致奠,行三叩礼”。

3个月后,儿子陈壮履奏明圣上,将扶柩启行送父回乡。康熙皇帝又命行人司官员沈一揆专程护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