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李时珍怎么死的 ,本想考取功名的李时珍,因为一场大病,决定弃医从文

大白读史    2023-12-29 21:08:32

大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为了尝遍百草完成这本书,游历过很多地方,从最初的研究各种古医书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改正错误。

从他的一生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时珍一直有一颗热爱医学的心和一股坚韧顽强的意志,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医生,他从前也和普通人一样,对仕途充满着向往,那么是什么让他弃文从医呢?

李时珍弃文从医

李家世家为医他的父亲是一名民间医生,李时珍的哥哥一直跟随着父亲学医。而李时珍的父亲对并不希望李时珍学医,更希望他当官,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物。

当时,医生的地位很低,即便救助很多人,依旧常被官绅欺负。从小目睹这些凌辱的李时珍决心自己一定要中举,来保护这一家人。

李时珍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才17岁。可是这次的考试,李时珍十分紧张,结果名落孙山。

他第二次乡试时已是嘉靖十六年,他的父亲为他安排的一位贤能的妻的,希望在乡试中可以好好地照顾他。

可李时珍年还是生了一场重病,起初就是感冒咳嗽,最后发展到虚劳发热,头痛脑热,根本无心看书。

李时珍在这之前也读过一些医书,他根据自己病情使用柴胡、麦门冬等这些清热的药为自己调理,可是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已经没有治了,但好在他的父亲李言闻没有放弃,想起金代医学家李东恒的一个方子,使用黄芩,救回李时珍的命。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越发对医学产生钻研之心,认为其深奥不已,经常自己一人钻研医术如《神农本草经》、《内经》、《伤寒论》等等。

从小就对这些药方的耳濡目染,让李时珍对医学越来越感兴趣,经常放下考试的相关书籍,去读一些医书,时间久了已经可以倒背如流,面对病人还会对症下药。

而医学的影响对李时珍已经超过了起初为官的誓言,以至于后面两次的乡试他都未曾中举。

榜上无名的李时珍回乡时,再三恳求父亲让自己学医,对父亲说:“医者仁心,从医一直是我的志向,为贫民治病、无论多么的苦我都能接受。”

父亲李言闻看出了儿子的决心,也认为儿子没有为官的这个命运,也就同意让他跟随自己学医,造福百姓。

李时珍展现出医学天赋

据说有一次,李时珍的父亲带着没有他哥哥外出行医,只留李时珍一人在庙中,这时来了两个病人,一位是眼痛一位是暴泻不止,但是父亲不在,见那病人难受得不已,便先开了方子。

等父亲回家后发现李时珍的方子,不由得紧张一下,但听了李时珍描述病人的病情再看着方子,心中对李时珍称赞,觉得他确实更加适合做医生。

一旁的李果珍看到李时珍可以独自一人看病而且方子很正确,受到父亲的夸赞非常羡慕,自己也想要露一手,正好也来了两位眼疾和泻吐的病人,使用了李时珍的方子,可是再过两天这两位病人的病情却更加严重。

父亲听说后对着李果珍说到:“错了啊,虽然他们病症是一样的但是实质却是不一样的,李时珍的病人可以使用艾草去医治,而这两位病人则要使用黄莲才对呀,写方子要做得对症下药。”这下把李果珍说得心服口服。

李时珍决定编撰《本草纲目》

在钻研一些医学上的古书时,李时珍发现很多对草药名称或者草药的形态上的描写错误,为了将来更好的参考草药,李时珍决心编写一本关于草药的书籍。

虽然从小李时珍就读过很多书,但是很多珍藏的医术和孤本李时珍还未见过,而一次看病的经历,让李时珍有了机会。

明嘉靖三十年,楚王的儿子患了一种厥病,一发作就会翻白眼,请了很多有名望的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府上下都悲痛不已。

后来楚王听说李时珍医术高超,想要请李时珍前来。此时的李时珍正苦恼于没有医书可参考,想到楚王府内应该藏有丰富的医书,便答应了楚王的邀约。

李时珍来到楚王府,面对难治的气厥病,李时珍采取了其他人不敢使用的催吐法,并配齐中药,不到一个月此病就治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命他为楚王府的八品小官奉祠正,监管王府的良医所,并赐他宴席珠宝,但是李时珍都一一推辞,他只要恭王府答应他可以阅读楚王府的藏书。

顺利的留在楚王府的李时珍饱览这里的藏书,这里不仅有《千金方》、《图经本草》、《名医别录》等等医学名著,还有很多《菊谱》、《海棠谱》等植物谱录,这些对他后面的考证起了很大帮助。

嘉靖三十五年,李时珍成为了太医院的太医,但是并没有得到重用,李时珍便辞官回乡,准备继续完成他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先失去了有着花海异树的太和山,发现了如九仙子、榔梅等等这些新的药材。

此次旅行对李时珍的实地考察起了很大作用,随后的李时珍为了寻找那些民间医生的秘方,翻过了千山万岭,不知问了多少人,做过多少实验,终于完成了这本《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可以说是李时珍的毕生心血,经历了三次大型改动,几乎就是重新编写,其中遇到的困难远比我们知道的还要艰难险阻。

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可即便在去世前,李时珍发现了新的药材或者国外的药材,依旧补充到本草纲目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