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杜中信生平简介,一个68岁才搞个展的市书协原掌门人、大学书法教授

秦岭频道    2024-08-01 09:45:38


在长安书坛,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已经年届八旬的他曾是古城西安书协的“掌门人”,在书法正“如日中天”的年代带领西安书协开疆拓土。他又是长安大学的书法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讲台坚守,使得他有高于常人的学术修养和传统文化功底。这些构成了作为学人书法家的他最清晰的学术底色:低调、神秘、厚实、稳重。

他已为全国近百处名胜古迹题写碑匾。他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中国现代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集》、《古今名人书法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人精品集》等几部有影响的书籍中。他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并赴海外展出百余次,深受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学术界人士的赞赏。

他就是在中国书坛享有盛誉的长安书法家杜中信。


三秦书风

“三秦书风”就是杜中信先生提出来的。

“三秦书风”是相对于其它地域的“书风”而言,例如江南山青水秀,南人性格文隽细腻、才思敏捷,书法艺术追求书卷之气,俊秀飘逸,书风秀润。关中天高地阔,民风淳朴,秦人性格粗犷豪迈,书法艺术则以古朴厚拙、气势磅礴为魂,和其他省市书风迥异。“我们陕西可以说是书法的大省,在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的著名书法家,也有很多外地的书法家到陕西来。全唐代的一些名碑可以说70%都集中在陕西。这些书法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上都有一些艺术风格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我提出来的‘三秦书风’:浑雄、古朴、典雅、自然。”

用笔朴实,不求华丽;用墨浑厚,笔性苍劲,这是“三秦书风”的共性。


千年古刹,巨幅心经

位于西安市南郊小寨附件的千年古刹大兴善寺内矗立着一座高8米,长40米的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上面镌刻着的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心经》。260个二尺多见方颇具北魏摩崖石刻风格的镶金箔纯手工雕刻大字,在近三百平方的花岗岩上煜煜生辉。那庄重、浑厚、大气,颇具“三秦书风”的行楷书法着实吸引了不少信徒和游客驻足观赏,使得这块石碑也几乎成了大兴善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这幅作品即出自书法家杜中信之手,碑刻按原字缩小刻石。



从古至今,佛教借助书法得以传播而更为普遍,书法家因抄写佛经而得到内心的澄澈和宁静,从而更有涵养和修为,也使得作品日臻成熟和完善。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文记载,作为密宗祖庭的大兴善寺曾经拥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法宝------刻有“心经”的石壁。后经岁月销蚀,不复存在。“心经”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古今书家无不沐手书写。



几年前,杜中信教授举办书法展,其中巨幅“心经”魏碑体作品,字约平米大,十分罕见。整幅作品气势磅礴,雄强大气,充分体现了杜中信的魏碑风格。展览一结束,大兴善寺宽旭法师即积极联系并希望刻立碑石。所以才有了如今矗立于大众面前长40米,高8米,宽阔壮观,气势震撼,熠熠生辉,豪放大美的“心经”碑刻。该碑由慈善人士西安抱朴居士全家资助,釆用花岗岩石,将原字缩小刻石,使用约40斤黄金贴金,历经三年完成。它的落成,对展示中国书法魅力、弘扬佛教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佛教徒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礼诵观摩之处。


在揭幕式当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邱宗康看到《心经》碑刻后,被杜中信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她认为:“ 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文化文明的代表,把文化文明的代表和佛教的内容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是把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文字力量、造型力量进行一个内敛式的结合,这会给书法爱好者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春江醉长安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中秋月色之下,著名演员张嘉译用浑厚的男中音诵读着《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流光溢彩,廊桥轩榭中,一幅大气磅礴、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从40米宽的大屏幕上横贯而过,与当晚的月、湖、影相得益彰,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这是在2016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现场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诗朗诵节目,其中巨幅书法作品《春江花月夜》就是出自杜中信之手。“西安是书法之乡,有《春江花月夜》这样一幅书法作品出现在中秋晚会的舞台上,可以很好地体现西安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底蕴和优势。因为我以前写的都是魏碑,魏碑是比较严肃的,但这回《春江花月夜》它不能太严肃,要浪漫,所以我就把陕西厚重的底子和南派的柔情流畅、行云流水的笔法结合起来,这回刚好给了我这样一个创作的机会。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就感觉很安慰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杜教授二三事

杜教授1984年到长安大学任教,在社科系担任书法老师,从教数年来,杜先生一直致力于书法探究,成就斐然,其作品被选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中国现代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集》《古今名人书法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人精品集》等多部有影响的书籍中。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并赴海外展出百余次,深受中外学术界人士的赞赏。


杜教授在长安大学代书法课时,深知当代大学生思维跳跃性大,就书法讲书法很难吸引他们。所以在讲课时,将文学、音乐,甚至时尚资讯都巧妙地融入课堂,学生们兴味盎然。长大的学生以理工类居多,习惯于逻辑思维,经常向杜教授提出一些很难解说的问题:“用笔含蓄一些?什么叫含蓄呢?”或者,“为什么说这幅字妙不可言?”艺术本来有很多假想的、模糊的成分,他们却希望得到一个量化的结果,杜中信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所以,他讲课时,先讲定义,再做解说,再示范求证。一步一步条理分明,加上杜中信特有的语言功底,总能深入浅出而又形象生动。

曾经有个学生,看杜教授写字挥洒自如,豪放而飘逸,心底很是羡慕,下决心苦练书法。他在书上看到书法有力透纸背之说,便在手腕上吊个秤砣练字,几天下来,手臂酸痛,连筷子都举不起来了。杜教授知道以后,先表扬了他的学习精神,然后和蔼地说:“艺术和体育是两回事。书法的力度是视觉上的感受,和写字时用的力并无必然联系。一个画家,画猫和画虎的力气有不同吗?画松树与画兰草的力气有不同吗?”寥寥数语,学生已经恍然大悟。还有个学生,问杜教授:“您怎么看电脑字库里的行书草书呢?”杜教授诙谐地说:“机器轧出来的饺子,和自己包的,你说味道能一样吗?”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都会心微笑了。


杜中信为人民大会堂书写的巨幅作品《沁园春·雪》


杜教授喜欢音乐,古典的轻音乐,风情浓郁的民歌,时尚流行音乐均能欣赏。他也喜欢摄影,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积累素材。生活中尤其喜欢登山野游,连绵起伏、气势雄伟的秦岭是他的最爱。杜教授说:“秦岭气势雄伟,又有秀润之气,在全国的山水中风韵独标。”他的书法,也是气韵生动,连绵不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陕西的山山水水。他说:“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该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艺术创作的养分。”别人写字画画都喜欢安静的环境,而杜中信则不然。他写字的时候,一边听音乐,一边写字,脚下还在打拍子,照样写的得心应手。

杜教授的弟子们说起杜老,都是无比的崇敬:“杜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就像神一样,他的书法用笔在陕西罕有可媲美者,而且他非常谦和,平易近人,可谓德艺双馨。”杜先生的一位弟子说:“杜老师爱好广泛,能从姊妹艺术中得到启发。他的书法有时宛如音乐的行云流水,有时又有诗意的高雅纯粹,有时又有入画的草草逸笔。杜老师是高人、逸人、至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朴实无华,待人以诚。”


书法家不是随便叫的

我想编一本书,希望详细告诉大家书法练习创作中的各类问题,今天时间有限,我只能把我在书法研习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告诉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书法是艺术,书法是给人看的,音乐是给人听的,烹饪给人吃的。大家知道,好音乐要好听,好饭菜要好吃,那么好的书法作品首先一定要好看,是书法家的创作。现在书法家特别多,工人书法家民书法家青年书法家,现在只要写几笔好字都叫书法家,就象现在男的都叫帅哥女的都叫美女,帅不帅美不美不管。我认为书法家不是随便叫的,首先得有深厚的功力,有高深的学养,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作品要群众叫好,专家鼓掌,社会认可,达到这个层次才能叫家。家是专家,你要研究书法史,要有丰富的书法知识和自己的作品。家只看作品水平,其他没有关系。过去的书法家都是业余的。我是书法教育工作者,现在每天都在学,对自己写的东西还是不满意。好的书法作品要有艺术美、创作美。古人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书法有五气: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庙堂气是士大夫之书风,端庄,肃穆;书卷气是文人骚客之书风,浪漫,飘逸;金石气是金石考据学者之书风,高古,纯朴;山林气是隐士之书风,道骨仙风,好看个性不足;江湖气是市井之书风,恶劣,低俗。好的书法作品具有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书如美酒不宜甜,书法要老辣,不要染江湖气。


杜中信为道教圣地楼观台景区巨石题词

书法永无止境

我年青时喜欢绘画,后来一个机会得了一个书法奖,人就掉进了书法的无底洞,几十年如一日,到现在还在学习,比给画还难,这是个出力。同我一样年龄的人,学习绘画的人一张作品都卖几十万了,我的作品就卖一点钱人家还搞价,说就几分钟的事,我说几十年的苦功容易吗?所以你不喜欢书法,想挣脱钱就去搞房地产好了。圣教序我临了几十年,现在还有好多东西都没有学好,书法的难度并不比拉小提琴容易,一个简单的竹管加一撮毛,看简单不容易啊!现在好多人学书法,其实并没有把书法回事,随便拿个毛笔就想自己练好,并不是那么回事。书法学习有没有捷径,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捷径,但永无止境。艺术之美,创作之美,个性之美,固有的书法形势,只有符合以上四点的书法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杜中信为北京潭柘寺地藏殿所写的横额


杜教授书法作品特点

杜教授以古朴的魏碑风格,挥写成飘逸洒脱的行书,游刃有余间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赞誉,先生的书法可以从 “悟”“博”“勤”这三字来展现。

“悟”

杜教授的书法是基于深厚的楷书功底。他的楷书并非止于一家,专于一门,无论是欧之欹则、颜之伟岸、柳之雄健、羲献之洒脱、曹全之秀美、礼器之方正、峄山之宛通,杜先生均能熟于胸、得于心、采其髓、应于手。其逼神、其意思、其阐妙、其形似、无逞造化之谜;其精工、其竭虑、其神思、其意趣,全可夺鬼神之功。先生通过不断地对历代书法大家的“悟”来充实自己心田灵感的轨迹,但是他又有自己从中悟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书法思想语言。

“博”

中华文明各艺神通,相辅相成。常言道“法乎法之外”,即,吸收不只书法一项。倘若如此,亦不为奇。杜教授敏而好学,于书、于画、于诗、于词、于歌、于赋莫不有成,尤其在诗词方面更为突出。欣赏杜中信的书法:诗变成为书,书融成画、诗,书更是融成一个“心”的境界,“情”与“义”的世界!从其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继承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理论,合百家之长,集众贤之妙,才得以变化万端,风情万种。

“勤”

天才与勤奋从来都是艺术之舟的双楫,缺一不可。深知天道酬勤的他自幼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向往及以后不计日夜的研习,使得先生的综合修养才有今日的高超造诣。日复一日苦练使杜先生篆隶楷行草均有着深厚的功力。篆不止一种,隶何止两汉,楷之唐法,行之宋意,草之旭素,杜先生均做过数以千次的尝试、体悟。他尝言“废纸三千糊墙壁,任凭雨打风吹去”。虽为戏言,亦明志也。


古稀之年的杜中信教授,淡薄名利,夙夜匪懈。他还在潜心研习,追摹古人的精华之作,他“平常之心,悟道求真”的精神与其作品一同浸润着四方学子,在中国书法的峰青峦翠之间,织造出一幅独特秀逸的风景。


杜中信为张季鸾纪念馆书写的楹联


展示交流,延续风气 ——写在杜中信书法个展之前

古城多名宿。 市书协掌门杜中信,谈笑一鸿儒,书坛一名家。他以魏碑笔意,挥笔行书。届六十八岁之秋月,举办个人书展于曲江。

明末以降,书风演变以雄强为主线,如王铎、黄道周、傅山、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金农、吴昌硕等,无不如此。杜中信秉承这一传统,以超悟及勤奋,卓自成家。其书转益多师,师古而化,自出机杼,尤以浑厚磅礴的魏碑称雄于当代书坛。

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骚动,自命清高的文人尤为甚之。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届国展开始,中国书法便在一夜之间走出书房,奔向市场。此后,林林总总旋风般的展览,成了轻浮的市场行为,令人叹为观止。 颇感意外的是,挥毫大半生,名气不一般,杜中信却从来没有搞过个展,这在当下书坛,已属鲜见。此次曲江书展,是老头子的“处女展”。 不但是“处女展”,而且是“三无”展:无劳民伤财的剪彩仪式,无拖泥带水的领导讲话,无“挠痒痒”式的研讨“例会”,剥去“包装”,直奔主题。陪展作品,亦是别出心裁:不求达官显贵,只有同道好友,有初学新人,也有书坛老将。书法创作,偏居一隅,影响有限,如坚守不出,恐成井底之蛙而眼界受制,同道汇聚,展示交流,方能抛砖引玉,延续风气。

崇古观念融合时代气息,渗入杜中信的书法实践。他根据展厅大小及布局,量体裁衣,进行创作,以传统的书法样式与现代展厅紧密结合,重内容亦重形式:魏碑书体《心经》全文,共260字,每字一米见方,魄力沉雄,气势磅礴;草书《兰亭序》,高一米六,长二十余米,虎跳熊奔,不受羁约,考验实力也考验体力。大作品,大抒写,写秦地胸襟,写秦人敦厚。 其它作品,行书、草书、隶书、楷书,两百多张,几十余幅,拒千篇一律,求不同创意,以传统为根,张扬个性。书写内容,多为古代田园诗词,不刻意,不做作,真实自然,一任宣泄。 对杜中信而言,书法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是“养生”,是性灵书写,消磨着他的生活和人生。市场喧闹、书坛流弊均与其无关,他只保持一种纯粹的书写,就像饥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而然。

纵观书坛,杜中信不仅代表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这一代书家,大多历经坎坷,阅尽世相,文史博通,积学储宝。他们受传统熏陶滋养,又经历种种文化思潮,对传统与现代、固守与流变、功力与性情、学养与艺术等,有着独特理解。他们提携后学,引领潮流,又以自己的实践来捍卫传统,给当代书人提供一种示范。从大文化的背景去关注这一代书家的成败得失,对陕西当代书法而言,能得以参照启迪。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杜中信在人生的秋季,展示艺术的孕育,生命的“心经”。这也是西安美术馆成立一周年,众多画展之后,首次展出书法作品,如此巨幅《心经》,更是首次露面。 此场书展,专业性,群众性,传统性,时代性皆备,是杜中信“写了这么多年,给大家一个汇报”,以期众多书坛高手、社会贤达提出中肯意见,以便再上层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