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 ,为什么说李广难封?

公子讲故事    2023-12-30 11:38:33

汉代出名的将领很多,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霍去病,还有飞将军李广。提起汉代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人们往往会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我们知道,西汉武帝求贤,有人举荐冯唐,但当时冯唐已经90多岁了,已经不能再出入朝堂了。那“李广难封”呢?又是为什么?

李广,出生年岁不详,死于公元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封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关击匈奴,遇主力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公元前119年,即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据说李广一生,历经七十余战,都未能获封。难道李广是受到诅咒吗?我认为不可能。我们先来看看汉代封侯需要什么军功:一是捕斩敌军王爷、丞相、将军、阏氏等;二是斩敌千级以上;三是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四是父辈在战斗中立下大功,但是战死,儿子可以获袭封侯。遗憾的是,这四条李广一条也不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一生历任七郡太守,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亲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次,怎么会军功不够呢?听笔者慢慢道来:

其一,李广生不逢时,李广的青年时代,还是杭超和匈奴的和亲密月期,基本没有大的战斗。加之李广当时主要负责宫里的护卫工作,根本没有机会立大功,汉文帝就感叹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其二,李广没有政治敏感性,历史上有污点。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勇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但是,梁王却私自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李广受到汉景帝的猜疑,非但没给封赏,反而贬到边疆戍边。

其三,李广没有大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比较差。李广的优点是爱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还和士兵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在治军方面很松懈,不重视组织纪律。比如,大军休息时“人人自便”,晚上宿营居然不派警卫;还有一次,身为一郡之守却擅离职守,领人去追捕匈奴的射雕手,结果遇到敌军主力,因为军部不知道李广的去向,也就没接应,李广差点全军覆没。

其四,李广的个人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整体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差,打仗不讲战略战术。一打起仗来就是身先士卒,猛冲猛打,斗勇斗狠,不注意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调整战术,经常是跟匈奴硬拼硬,结果毙敌一千自伤八百,很难取得较大的军功。

其五,李广历经七十余战,大多数是小规模战斗,而仅有的几次主动出击,李广也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能够封侯的战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万人出塞迎敌。公孙贺没遇到匈奴,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侥幸逃脱,被削职为民。而卫青则通过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的老窝——圣地龙城。关于此次战役,电视《汉武大帝》中,陈宝国扮演的汉武帝说过一句话:“李广被俘全是名声太大,为名声所累”。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广又受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敌首级符合定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两手空空,没有战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分头出征,李广遭遇匈奴四万骑兵包围,苦战一天,才等来援军,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延误期限,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任前将军,但汉武帝特意嘱咐主帅卫青不能用李广为先锋,因为他运气不好,于是卫青令其侧路袭击,结果,李广迷路错失战机,最后因羞愤拔刀自刎。

总之纵观李广一生,封侯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是造化弄人,就拿汉武帝的五次主动出击战来说,李广三次未遇敌和两次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虽经七十余战却未达到汉代封侯的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