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康熙皇帝:微服出巡?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微服私访

正说清代十二朝    2023-12-29 22:37:04

纵观康熙皇帝一生,他是清朝历史上最热衷于出巡,巡视地方的帝王,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康熙皇帝三次东巡;六次南巡;三次西巡;四十八次北巡。另外,对京畿地区有过二十七次视察,还五次临幸五台山。

康熙皇帝对出巡的热衷不但惹得他的孙子乾隆皇帝拼命效仿,还被后世改编整理拍成影视作品,其中对于“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演绎最为大家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康熙皇帝真的微服私访过吗?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康熙皇帝本人存世上谕的认真研读,小编找到了答案:康熙皇帝根本就没有“微服私访”过!

01 出巡目的

我们以康熙皇帝“六巡江南”为例,对其出巡目的做出说明。

1、调查官风、整顿吏治,以求保证清政府的钱粮来源。

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定都北京,而后任命阿济格、多铎为左右路大军,开始了对南明政权和大顺政权的征讨和平定。在平定江南地区的时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多尔衮下令利用血腥手段征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惨案。所以,自清朝一统中原地区以来,江南地区都是反清、抗清情绪最为激烈也是反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而江南地区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城市繁荣,一直被清廷视为大清国的“钱袋子”、“粮仓”,所以江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大清王朝繁荣昌盛的坚实保证。《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六》中记载了康熙皇帝与江南地区官员辞行时的告诫:

“江苏风气奢侈浮华,当加意化导;钱粮历年不清,亦需留意;吏治稍稍就理,还应洁己率属以求改观。”

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著《康熙皇帝》也对康熙皇帝南巡江南的目的做出过说明:

“康熙皇帝为了了解国民生活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时常巡视各省。康熙皇帝时常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一定要问到他们对当地政府官吏是否满意这类问题。如果百姓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他就会失去官职。但某个官员受到百姓赞扬,却不一定因此而得到晋升。”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于江南地区的“钱粮”、“吏治”、“官风”等问题甚为重视,也是康熙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所在。

2、黄淮之患

从康熙皇帝数次南巡的说明上谕中,首先提到的肯定是“视察黄淮之患,寻求治河方案”。虽然后世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康熙皇帝用来掩饰“用整顿吏治、整肃官风来拉拢和控制江南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加强清朝统治的真正出巡目的”的官方说辞,但康熙皇帝的历次南巡中确实对治理黄淮之患做出了成绩和贡献。

清末朝野见闻作家徐柯所著的《清陪类钞》中有一篇《圣祖六巡江浙》,专门描述康熙皇帝视察黄淮患区时对官员训话的情况:

“上问:太湖广狭若干?答曰: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区志》止称五百里?奏云:积年风浪冲溃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很多地方,何不奏闻开除粮税乎?奏云:非但水东一处,乌城之胡溇,长兴之白矛嘴,宜兴之东塘,武进之新村,无锡之沙墩口,长洲之供湖,吴江之七里港,处处有之。上云:朕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

从上述君臣问答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黄淮之患给百姓带来的疾苦甚为关心,也间接证明了康熙皇帝南巡中“治理黄淮之患、寻求治河方案”的另一目的。

02 有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性

了解了康熙皇帝南巡的目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康熙皇帝是不是非要“微服私访”才能完成对官员的考察、对百姓疾苦的了解和对黄淮之患的掌握呢?

在清朝,奏折是皇帝了解帝国详情最根本的制度所在,这种臣子和皇帝之间单线联系的“奏折”制度就是成熟于康熙朝。它基本满足了皇帝了解地方情形、控制地方官吏的要求。

美国当代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中就揭露了康熙皇帝除南巡手段以外,掌控和了解江南地区官员生态和地方政务、财政、民间疾苦等具体办法: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结束地六次南巡以后,康熙皇帝宠臣曹寅便开始了对皇帝递送重要密折,就是因为康熙皇帝意识到步入晚年后已经不能再实行南巡,便授予了曹寅密折专奏的特权,用以汇报江南地区官风民情,以便于康熙皇帝掌握内情。”

从上述描述就能看出来,康熙皇帝除了能够利用“南巡”途径了解和掌握地方情形,控制地方官员,达到稳固江南地区的皇权统治目的。“密折制度”在康熙皇帝出巡之外,也是他利用效率最高的办法之一。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在出巡和“密折制度”的双管齐下中,根本不需要“微服私访”这个危险性非常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得目的。

另外,在《清圣祖实录》中收录的一份康熙皇帝上谕也直接揭露了康熙皇帝利用“密折制度”就能了解帝国各省详情,没必要进行“微服私访”的说明。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皆可密奏,地方有事皆可据实奏闻。前者四川之民流往贵州地方者甚多,贵州巡抚奏闻,可知四川巡抚能泰之无能。”

“江南三江口地区,朕曾驻跸,此地盐贼藏于芦苇之处甚多,官方并不查拿。至于山东地方盐贼,于沿村买卖之处散盐于百姓,公然勒取重价,以致官盐栓赛不通,商旅受害,官方并不查拿。”

“曹寅、李煦曾有密折启奏。其江南、山东之督抚、提督、总兵官内,并无一人据实奏闻。”

由此可见,在“密折制度”的推行下,康熙皇帝对于盐贼这样的小事,甚至对于地方官员有无“据实奏闻”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就更没有必要进行“微服私访”的举动了!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著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和《李煦密折》两部资料来看:康熙皇帝通过宠臣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上递给自己的密折中都能够详细了解江南地区米价、雨水、灾荒等细枝末节的具体情况。甚至对于地方官员、谣言、盗贼等的报告也能清楚掌握。

所以,康熙皇帝通过“密折制度”建立了详细周密的情报收集和汇总系统,保证了信息的畅通,能够让康熙皇帝全面、细致、清晰的掌握地方详情。如此一来,足可以说明康熙皇帝根本不需要“不顾皇家体面、有失皇帝威仪甚至冒着巨大危险”的进行“微服私访”。

03 康熙皇帝对“微服私访”的态度

康熙皇帝本人对于“微服私访”的态度最能说明其本人有无进行过“微服私访”。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中,记录了一份康熙皇帝的上谕,在这份上谕中,康熙皇帝直接作出过对“微服私访”的看法:

“朕尝观书,见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此皆好事狂妄书生伪造,岂可以实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具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于!”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微服私访”非但不推崇,甚至认为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是故意张扬在外、震慑地方官员,并非明君所为。而且,康熙皇帝数十次的出巡经历已经让所有人甚至奴隶、仆人都看见过自己的长相,“微服私访”的意义已经不存在。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康熙皇帝既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也没有“微服私访”的意义,而且康熙皇帝本人也亲口证实了自己从未有过“私访”一事并表明了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康熙皇帝并未进行过“微服私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