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关到大理的途中,有个美丽的白族村子——太和村。它背依苍山,面临洱海,在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幢幢整洁的瓦房。当人们来到村后的滇藏公路上,抬头远眺,只见梯田层层,牛羊满山,在五指山和佛顶峰旁,古老的城墙尚依稀可见,犹如一双巨手似的直向海边伸延,这时人们是否会想:自己已经置身于南诏古都—— 太和城中了。
景点信息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
景点详细资料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太和城西依苍山,东临洱海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北城墙相距约500米。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遗址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
太和城曾经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公元739年迁都于此,经过南诏几个朝代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城池,直到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才逐渐荒废下来。作为当时南诏国都,它是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和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立于大历元年(766)。碑文作者相传是南诏汉族清平官(宰相)郑回,由唐朝流寓在南诏的御书杜光庭书写。此碑两面共刻5000多字,叙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唐友好的愿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云南各族的分布、融合情况。这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此碑与太和城遗址均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城由来
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可供考察、游览。
历史起源
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太和城:周回十有余里。城废于明初。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风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内容丰富,对南诏初期历史叙述极为详细,着重讲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兴起于巍山的“哀牢夷”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其附近的五诏。同年唐玄宗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这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此前,洱海周围还有“河蛮”、“越析”等诸多部落,在洱海沿岸建筑了一些城邑,其中较大的一座便是太和城。南诏在统一五诏的前一年(公元737年)便兼征服“河蛮”,占据了太和城。
公元739年,南诏国将都城从巍山迁到太和城。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所以太和城的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
遗址意义
南诏之所以迁都于此是有战略意义的。首先,南诏原都巍山,偏南;迁都这里则为统一后的南诏腹地,便于统治。其次,太和城西靠险峻的苍山,东临浩瀚的洱海,山海为天然屏障,有险可守,不需构筑东西城墙。因此,太和城只有北、南两道城墙。北城墙西起苍山的佛顶峰,南至洱海之滨,长3.5公里多;南城墙西起苍山五指山麓,东至海边洱滨村,长3.3公里多;主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两城墙皆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较为坚固。残存的墙基宽4—5米,高2—4米。
太和城主要部份建筑在苍山山麓的缓坡上。然而,城内街巷布局未见记载,不知其详。唐朝樊绰的《蛮书》也仅有这样一段话:“太和城北去羊苴咩城一十五里。巷隔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也属语焉不详。但据《南诏野史》(胡蔚本)记载,我们可以推知当时南诏王宫、宫室位置。该书说:“南诏德化碑……大理府城南,太和村古城,阁逻凤叛唐归吐蕃,立碑国门外,明不得已之故。”这里说的“国门”,专家认为是指南诏王宫的宫门,这样,南诏王宫的位置就应该在德化碑以西。德化碑以东,大约是官吏住宅和军队驻地。
残存的太和城遗址除南北城墙的几段残垣之外,还有山顶的金刚城遗址。所谓金刚城即太和城内的一个小城。它是公元747年增修太和城时修筑的一座不规则的圆形城,和太和城北城墙西端相连结,位于佛顶峰上,也是用土夯筑而成。修筑时,适逢唐朝赐南诏《金刚经》,所以将此城取名为“金刚城”。金刚城遗址今仅存一土台,当年南诏避暑宫可能就建在这个土台上。
自公元739年皮逻阁将南诏国都迁于此,中经阁逻凤,到公元779年,异牟寻继位后又迁都至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早期首都共40年。在苍洱之间,修筑城邑,类似太和城,利用山海之险,仅筑两道城墙是一大特点。除太和城外,还有南诏国中后期及大理国的都城羊苴咩城、龙口城(上关)等。而这种情况在全国是罕见的。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