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八股取士始于哪个朝代, 清初曾一度废止八股文,后来为何重新恢复八股取士?

懂点儿史    2024-07-26 09:45:45

从明朝起,八股文就成为了科举考试中最为关键的一场考试,学子科举能否得中就取决于八股文写得好还是坏。

满清入关后,顺治帝依旧采用了八股取士,但朝廷内外不乏对八股文批评的声音,认为八股文并不能为清朝选取实用之才。

至康熙二年,康熙帝正式下旨废止八股文取士,此举改变了从明代以来的传统,在朝堂内同样引起了不少争议。

到康熙八年,康熙帝又责令恢复八股取士,这是为什么呢?

一、康熙帝弃用八股

康熙二年,康熙帝谕旨称:“八股文章,实于政事无涉,自今之后,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指八股文并没有多少实用之处,只是一种虚夸的装饰。

在接到康熙帝废止八股文的旨意后,礼部遵旨决定从康熙三年开始在所有乡试、会试中废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取代形式化的八股文。

至于康熙帝为何要废止八股文,主要是八股文本身存在很大的弊端。

八股文在明朝时期正式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根据规定,八股文命题必须取自于《四书》和《五经》的原文。

学子答题时对内容的阐释也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为依据,如果有所偏离,擅自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那就是触犯了大忌。

并且在八股文每部分的承接部分还要用到“苟其然”、“也乎哉”、“而已矣”等虚词连接,如果违反规定就视为作弊。

如此一来,考生基本上就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为了考取功名不得不整天钻研这种考试文体,将《四书》背诵的滚瓜烂熟。

此外,科举考试对学子们八股文的字数和答题的议论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当朝的官方法律可以变更规定的字数,如果考生答题时超出字数,考官根本不会阅卷。

再加上八股文必须选取《四书》、《五经》中的话作为题目,这就导致很有可能会出现命题重复的情况。

为了避免命题重复,很多主考官就只能挖空心思对《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进行自由组合,将几句不关联的话连在一起出题,这就会出现一些怪题,偏题。

顾炎武对此曾直言:“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

这种题目让原本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变得更像是一种文字游戏,并不能真正的考察学子的才能,选拔出来的可能都是一些酸腐迂拙的废才。

最重要的是,八股文基本上只适用于学子们的考试,在考试之外的所有公书、私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使用到这种文体。

可以说八股文基本上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学子们一旦考中之后就弃之敝履,正是所谓的“得第则舍之”。

发展到明朝后期,八股文这种机械化的文体是愈发僵化,禁锢了学子们的思想。

后来在《国史旧闻》中,陈登原还总结出了八股文的七大弊端,包括陈词滥调、重复沓叠、毫无滋味等等。

甚至于很多人还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八股文,称:“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

以此嘲讽大名江山的易主八股文功不可没,把八股文的危害提高到国家社稷层面。

而除了八股文本身有的弊端,康熙帝废止八股文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满清贵族早对汉族的科举制度有所不满。

包括康熙帝废八股文这件事背后就是以鳌拜为首的四大辅臣做的主,毕竟康熙帝那会还没有亲政。

二、八股文的使用

此前满清入关一统中原后,清朝内部就是否要继承明朝的八股文存在很大的争议。

不少满清贵族保守派是坚决主张不采用汉人的科举制度,不沿袭被称为误国误民的八股文。

顺治二年,山西道监察御史廖攀龙就上奏称:“制举还是要以经义为主。

都给事中龚鼎孳也提出增用诗、去策略,改用奏疏的建议,但顺治帝都没有采用。

在封建时代,八股文虽然有不少弊端,但从明朝起就推行的八股文其实对士族有大的影响力。

如果清朝刚入关就将被学子们视为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八股文废除,那必然会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动摇。

于是,为了拉拢汉族的士大夫,尽快给朝堂选拔人才,稳定清朝的新政权,顺治帝最后仍旧表示科举考试还是按照明朝的旧例。

八股文就这样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被保留了下来,但在这之后,满清贵族和一些大臣对八股文的批评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顺治十年,工科左给事中魏裔介就上奏请求朝廷废止八股文,称:“士子不务实学,专门记诵誊录……滥时文误之也。”

顾炎武、黄宗羲这些清朝的士族文人对八股文的弊端认识的更为清楚,在他们看来,八股文就是记一些臭烂时文,中选的文章多是大同小异。

学子们也只是把八股文当作考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的工具,在八股文之外,其他学问是看都不看,这样选出来的人并不是真正有才能的实用之人。

可见八股文已经不适用于清朝选拔人才,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不过在顺治年间,不管八股文存在多少争议,清朝的科举制还一直采用着八股文。

等到康熙帝即位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8岁的康熙帝即位后,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为辅政大臣,总理朝堂事务。

鳌拜等人本就出身满清贵族,在顺治年间,他们对顺治帝入关后推行汉化、重用汉族大臣的政策有所不满,希望可以恢复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政治制度。

所以等顺治帝逝世后,在康熙帝未能亲政之时,鳌拜等人身为辅政大臣便以要遵守太祖、太宗时期的祖制为由恢复了很多入关前的旧制,包括废内阁,重设内三院,废八股文只是其中的一项。

对于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这四位大臣并没有看到八股文对稳定清朝政权的作用,只看到了八股文的日益僵化和繁杂的考试程序。

由此到康熙二年,清朝就谕旨废止了八股取士,乡试和会试从原来的考三场变成了考两场,并改用首场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然而到康熙八年,康熙帝又下旨恢复了八股取士,这是为什么呢?

三、恢复八股取士

首先,八股文在被废之前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很多学子都习惯了这种八股取士,康熙二年首次废止八股文后,朝堂内部就对此出现了很多争议,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在康熙四年,礼部右侍郎黄机上奏请求恢复八股取士,认为此前科举考试都是三场,如今减去一场太过简单。

而且八股文一直将经学作为核心内容,如果废止八股文将会圣学不讲,这恐怕就违背了朝廷开设科举的本意。

同样请求恢复八股文的还有熊赐履,他上奏称八股文被废止之后,学校废弛,经训不明,士子皆是揣摩举业,不知圣贤之归,指学子们不读经学,学风日益颓废。

最开始清朝对这些呼吁恢复八股取士的声音并没有什么反应,直到在康熙帝亲政前后,随着四大辅臣的消亡,左都御史王熙给朝廷上奏了一纸《酌复旧章疏》。

此前康熙帝没有亲政之前,在四辅政大臣的主导下,清朝一直强调的是奉行太宗、太祖时期的规章制度。

而王熙同样是希望恢复旧制,但他是建议康熙帝全面恢复顺治帝时期的政令,提到自古圣贤之君都会效仿先王,顺治帝仁明神圣,其推行的政令章程皆可永遵。

当时康熙帝本就是属意恢复顺治年间的旧章,并不想继续遵照太祖、太宗时期的旧章,包括之前废止八股取士也不是康熙帝自己做的决定。

在王熙提出酌复旧章之后,康熙帝就打着酌复旧章的旗号继续推行顺治年间的崇儒重道、经筵日讲,当然还有八股取士。

康熙八年,礼部仍用八股文章考试,八股取士就在恢复旧制的旗号得以恢复。

然而,在康熙帝之后,雍正年间还有人提出过要废止八股文,当时雍正帝就是否要废止八股文询问了一下大学士张廷玉。

张廷玉则告诉雍正帝:“若废制义,恐怕无人读《四子书》。”八股文这才没有被废止。

后到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也曾上奏乾隆帝,称八股文已经是积弊日深,没有实用价值,请求废除。

乾隆帝当时将舒赫德的提议交给了大臣们讨论,礼部表示八股文确实存在各种弊端。

但八股取士明朝正式实行,如今已经延续了四百年,如果废止后也没有更好的制度去替代它,况且这种科举制也为朝廷选拔到一些人才,并不是毫无用处,八股取士就这样再次得以苟延残喘。

不过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有志之士开始上书请清政府重新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

到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下旨称:“我朝沿宋、明旧制,以四书文取士……实不乏通经致用之才。”由此,八股文在康熙帝之后再次被废止,改试策论。

可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八股文又一次死而复生,科举考试还是按照旧制来举办。

后来到八国联军侵华,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朝第三次谕旨谕旨要复制八股文取士,规定在之后的乡试和会试中都不能再使用八股文形式的文体,沿袭了500多年的八股取士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废除的命运。

结语

八股取士和其他朝代使用的考试文体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只是一种考试形式。

只是明清的统治阶级给八股取士添加了各种繁琐苛刻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它变得愈发死板,让学子们难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此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

这是八股取士无法否认的弊端,它禁锢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

导致时至今日,很多人提起八股取士都是贬多于褒,对其是口诛笔伐,给它冠上误人误国的称号。

但同时八股取士在清朝初期还是起到了稳定清王朝政权的作用,也为清朝选拔出了一些有才干的官员。

在八股取士立而被废,废而再立的过程中,它也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一批知识分子,让他们最终抛弃了科举入仕的观念,从务虚走向了务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