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的马群
广西融水苗族的“芦笙斗马”是中国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苗族自古有养马、爱马、斗马的习惯,且马很少用于农事活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使苗族斗马形成“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融水苗族自古就有以斗马取乐的习俗。
逢年过节,他们互相邀约,骑马赴会,以斗马取乐。随着近代时局安定,苗族山民得以休养生息,芦笙斗马娱乐不再是富有人家的专利,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把这一民俗体育文化演变为青年人追求爱情、社会娱乐、竞技表演的体育活动。
斗马的习俗被苗族同胞世代延续下来,现已成为苗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个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构成的自治县里,生活着汉、苗、壮、侗、瑶、水、仫佬、毛南等13个民族,苗族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二。根据历史记载,苗族是在宋代经过长途迁徙来到了融水境内,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
(组图)斗马场上的精彩角逐
传闻,苗族斗马节活动源于一种婚姻裁决的方式。相传500年前,只有斗马能手才最有资格赢得姑娘的青睐。因此,在村寨中若是出现情敌相争的情况,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而比赛中获胜的斗马能手则有权利迎娶她心爱的姑娘。
时代进步,斗马的婚姻裁决功能逐步退化,但这项活动却延续了下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后演变为苗家人年节坡会的一项大型文体活动赛事。斗马在融水苗乡盛行已有百年历史,现如今,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中秋、芦笙等节日中都少不了斗马活动的内容。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2004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斗马节改为“融水芦笙·斗马节”。
苗族姑娘们的舞蹈
斗马比赛有预赛和决赛之分。主持人宣布斗马预赛开始,两位马主把各自的马儿从歇马场牵进决斗场。进入决斗场的马,一经松脱缰绳,便凶猛地扑向对方,展开拼搏。只见决斗的两匹马时而腾空跃起、站立相对、相互撕咬、吭声嗒嗒;时而卧地翻滚、进攻对方腹部;时而故作败北,当对方追来时冷不防后脚扬起、反戈一踢;如果双方力气、技术相当,必斗得汗如雨下,烟尘滚滚。经过轮番决斗,获胜的斗马趾高气扬,冲天长嘶。
预赛结束了,趁着马的主人们抽签下一轮的空儿,观众开始欣赏苗族的文艺节目。在大苗山,最优美的旋律是芦笙曲,最动人的舞蹈是芒告舞,最辉煌的场所是芦笙堂,最隆重的集会是芦笙会。
看,这是芒告舞,芒告是苗家传说中的“娱乐之神”。芒告舞的动作呈方形,古朴刚健。它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听,这是芦笙曲,既热烈奔放,又委婉缠绵。芦笙曲中有苗家火一般的灵魂自由,有苗家潜伏心中的全部欢乐,有大山的深情呼唤,有黎明时分随风飘落的忧郁……
热闹的苗族节日
百鸟衣队上场了,达亨(小伙)与达佩(姑娘)们踏歌而舞,时而绕身而过,时而依依相望,万种风情尽在芦笙乐曲中。
再回到斗马场,观看斗马节最高潮的一幕——决赛。这匹黑马,是上届冠军;另匹白马,以连斗数场不败的战绩进入决赛。一个要卫冕,一个要夺魁。
据了解,马的寿命一般不超过30岁,这两匹马大约七八岁,它们都是著名的广西矮马。矮马个矮,是长期的山区生活的结果,是冷峻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它们个矮,重心低,就能在蜿蜒崎岖的崇山峻岭中的负重前行。
再来看看这两匹马的对决。对马儿来说,这是个综合性的体育项目,可以用各种动作,加上它们特有的踢弹撕咬,“大展身手”……
白马冲向黑马,佯攻上部,实取下三路,死死咬住了黑马的腿,而黑马也不甘示弱,低头朝着白马的腹部咬去,这时,白马飞起一脚,这类似少林功夫的一招终于定下乾坤,黑马败下阵来,朝自己的主人跑去。
斗马节上的表演
在斗马的那几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非常活跃。他们集中在山坡上,开展赛芦笙、“踩堂”等活动。从全国各地和海外赶来的游客观众,多达万人以上,不少人还带来香菇、木耳、兽皮、药材、干笋等土特产来交换,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融水苗族自治县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的部分,九万大山和元宝山安静地屹立在县境内。山清水秀、古迹繁多的融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在这里流连驻足13天,在《徐霞客游记》中为融水留下了一万多字的记载。
低头吃草的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