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发生时间、地点与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往往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气候复杂多样,易引发各式各样的灾害,常见的有洪涝、台风、沙尘暴、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近来几月,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部分地区已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

洪涝灾害(图自图虫网) )
洪涝现象
洪涝,一般可细分为洪水和雨涝。洪水是由持续降雨、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则是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而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通常情况下,洪水和雨涝同时或接连发生在同一地区,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故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暴雨频繁,雨量大,洪水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时,便会出现灾害。
在中国,除沙漠、极端干旱和高寒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洪涝灾害。相对而言,洪涝灾害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兴修水坝防洪(图自图虫网)
自古以来,中国从未停止过防洪控涝的工作。古有大禹治水,以疏导之法治理洪水,唱响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伟大篇章;今有疏通河道、修筑江海堤围、加强水利建设,提升气象与水库的监测、预警水平,响应行动迅速及时,进一步完善防汛治汛体制机制。
洪涝自救
迄今为止,洪涝灾害仍然是中国最为常见、对人类伤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故而,公众需提高避洪防洪的意识与能力,以积极、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当洪涝灾害发生后,应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第一时间向附近牢固的高地、楼房等转移,及时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等待营救。
若就近无高层建筑,可爬高树暂避。切记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切不可爬到土坯房的屋顶,此类房屋浸水后易倒塌。
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板、木盆等可漂浮的物品,做为水上转移的安全装置。也可考虑使用一些废弃轮胎的内胎制成简易救生圈。

洪涝自救模拟图(图自图虫网)
若被洪水冲走,众人需排成纵列,后面人员扶着前面人员的腰部,重心往前倾斜,保持身体平衡,注意躲避障碍物。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居家时,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最好用装满沙子、泥土和碎石的沙袋堵住大门下面的所有空隙。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窗台外也要堆上沙袋。
洪涝期间,务必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能食用;不可用洪水刷碗、洗菜。
防患于未然,居民在平日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关于洪水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在暴雨来临前,尽量避免外出,避开积水和交通不畅地区;若住所地势不佳,应提前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出门在外者,需合理规划返家路线或滞留在附近坚固的公共建筑内躲避。
洪水无情,人有情;洪涝汹汹,人心定。遇到洪涝冷静处理,积极寻求救援,人民齐心协力防汛抗洪救灾,定能安全渡过汛期。